在古装影视剧中,我们经常能看到,皇帝会把犯有重大罪责的犯人,发放宁古塔,而犯人呢,也都会为此纷纷感到惧怕。
那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呢?犯人们又为何对这个地方如此忌惮呢?
宁古塔(满语:ᠨᡳᠩᡤᡠᡨᠠ,转写:ningguta)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,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,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,是清政府设在盛京(沈阳)以北统辖黑龙江,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、政治和经济中心。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(宁古塔、三姓、珲春)。后来其辖域缩小,有旧城遗址。
虽然宁古塔名塔,但却和塔没有一点关系。宁古塔是满语“六个”的意思,相传有六个兄弟在此各占一方,宁古塔由此得名。宁古塔历史悠久,曾是金国国都,大清的龙兴之地,清代是北方的重镇、宁古塔将军的驻地。宁古塔将军驻地最初在黑龙江省海林市一带,后迁到宁安市地区。康熙时期又移驻吉林乌拉(今吉林市),宁古塔将军因此变成了吉林将军。
宁古塔最早见于文献是《清太祖实录》万历三十八年(1610年):"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,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、绥芬、宁古塔……",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1661年被流放宁古塔,在《宁古塔山水记》的《宁古台》一文中说:"宁古塔者,名其地也,其山则曰台,塔与台音相近也,或以山形如台,故名。"此山至今还在海浪河南岸,宁古塔旧城以东二里,仍名宁古台,5年后张缙彦到了宁古塔新城,于1670年死于新城牡丹江边。
宁古塔常年冰封。王家祯《研堂见闻杂录》称"宁古塔,在辽东极北,去京七、八千里。其地重冰积雪,非复世界,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。"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:"宁古寒苦天下所无,自春初到四月中旬,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,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,八月中旬即下大雪,九月初河水尽冻。雪才到地即成坚冰,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。"方拱干曾说:"人说黄泉路,若到了宁古塔,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!"
从这句话可以看出,古代人对宁古塔这种地方是十分忌惮的,甚至连黄泉都比不上宁古塔恐怖的十之一二。
1658年(顺治十五年)6月14日,清廷规定: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。宁安与海林就是当年"宁古塔"的所在地。清代,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。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,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,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,安徽方拱乾、方孝标家庭,浙江扬越、杨宾父子,著名诗人吴兆骞,佛学家函可,文人张缙彦等等。
地理荒芜,人迹罕至
- 宁古塔地处偏远,人迹罕至,放眼望去,基本都是沼泽和野兽,人类来到这里,不是因为恶劣的寒冷天气冻死,就是被沼泽和野兽侵蚀,很难生存。
- 天气寒冷,古代发往宁古塔的一般都是儒雅遂士,达官贵族,这些人往往身子娇弱,在这种天气下,根本没有生存能力能存活下来的少之又少!
- 人犯被流放到宁古塔后会被派去服苦役,开荒种粮、修桥筑路、挖山凿石,每天进行高强度的劳动,平时又缺衣少食,很多人连房子都没有,只能自己搭个窝棚,简直生活在地狱一般。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,“官庄人皆骨瘦如柴”、“一年到头,不是种田,即是打围、烧石灰、烧炭,并无半刻空闲日子”。
- 地理偏远,据书中记载,宁古塔的位置即便出了关,也要走上千公里,在这期间,犯人无论是疾病还是意外,都时常发生,而且,有的压接官员也不排除会在没有到宁古塔的时候就杀死犯人的事实。
现状美好,著名景观之一
现在的宁古塔可是黑龙江著名的景观之一,从牡丹江市搭乘火车前往海林市,约半小时左右。随后建议在海林市区打车前往遗址,约8公里的路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