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拜读南宋大臣,文学家,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词《过零丁洋》。觉得好生佩服,特别是最后四句诗词写的实在秒!
诗词其中两句是: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(译文: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,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。)
诗人表达了两个地名(“惶恐滩”“零丁洋”)与作者文天祥当时的处境与心情贴切而又巧妙表现出来,形式上又形成对仗,可谓情辞俱妙。
末尾两句是: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(译文:自古人生在世,谁没有一死呢?为国捐躯,死得其所,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!)
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,为了民族的自由而战斗的决心!
想不到我佩服的英雄,历史上曾经与我们南通通州,更甚至于我们通州石港镇有莫大的渊源。
文天祥字宋瑞,江西吉水人。二十岁中进士,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,被皇上亲 自选拔为苐一。咸淳九年,被提拔为湖南提刑。咸淳十年,改任赣州知府。德祐元年,元军进逼愈急,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,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,郡中豪杰群起响应,有众万人,朝廷知道后,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。他的好友劝阻他,文天祥说:“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,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,向天下征集兵员,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,我对此非常遗憾,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,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,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。”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。
苐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,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,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,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。
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,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。
辗转逃出来了,穿行于元兵刀丛剑树中,夜行晓宿,历尽艰辛,经过高邮、泰州,海安、如皋,来至南通范公堤下。其间追骑相迫,险象环生。范堤义士张阿崧遣二子卫送天祥至通州。闰三月十七日从七星港出发,十八日宿于石港。
文天祥有感而发写有《石港》一诗。诗中所提到的“山”,便是石港镇的东山,俗称土山。这山由大量泥土而堆积成,大约有十亩地,高约四丈,原先为海滩边的潮墩,后黄海东移,人们在山上盖起一座小庙,供奉所谓救苦救难的观音。
然后苐二天渡江入浙东,下福建,坚持抗元保宋。端宗景炎三年(1278年)兵败被俘。转送大都(今北京),历经威胁利诱,宁死不屈!
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,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,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,对他说:“你有什么愿望?”文天祥回答说:“文天祥受大宋恩泽,担任宰相,怎能臣事二君呢?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。”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,就让他退下了。有人进言,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,元世祖同意了。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,对吏卒说:“我的事结束了。”遂于至元十九年腊月(1283年)就义,时年仅47岁。
后人在石港场建文山祠及渡海亭祀其忠魂。其忠肝义胆曾薰染通州地区历代志士仁人。
我们镇上有座大桥,横跨九于港大河,南北走向。坐落于石港镇西北角。它的名字叫:文山大桥,离我家很近,差不多3公里吧,我几乎每天都走过。原来名族英雄曾离我这么近。
文山大桥,就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。“文”取自文天祥的姓;“山”就是《石港》这首诗里提到的东山。所以这座大桥叫文山大桥。
附上《石港》,宋.文天祥
王阳真畏道,季路渐知津。山鸟唤醒客,海风吹黑人。
乾坤万里梦,烟雨一年春。起看扶桑晓,红黄六六鳞。
从文天祥身上能受到什么启发呢?
文天祥留给后人的不是什么物质财富,而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和精神,在明末,中华民族又一次遭到了外族的入侵和杀掠,文天祥的精神是这样激励后人的。
因此在今天,即是中华民族已经又融入了很多新的民族血液,文天祥留下来的民族精神,中华民族的魂魄永远不能丢。而在今天,更应把中国历史上、中华文明传统中的“求仁而得仁”的民族魂魄、民族志向、民族精神发扬光大!在为中国人 民,人人得到自 由的自 由主义 解放运动中做出的贡献。在此意义上,宁死不屈忠义的文天祥,永远傲视千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