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
武将四大 封狼居胥(古代武将的四大至高荣誉?)

时间:2024-11-19 08:15:48

古代武将的工作内容就是征战沙场,打打杀杀,然而并不是说谁的武力值牛谁就能获得最高荣誉,也不是说谁攻下的城池多谁就受万人景仰,冯唐易老李广难封,很多武将追寻一生,也不过是封侯的结局,武将殿堂的四大至高荣誉并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摘取的。

第一、封狼居胥

中国历史上能挂上号的名将有三百多位,但真正能扬威域外、令外族臣服的名将却寥寥无几,他们或灭一国,或在敌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,一个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,另一个就是窦宪的“勒石燕然”。

汉武帝元狩四年,霍去病与卫青各领兵五万北伐匈奴。霍去病率军越过离侯山,渡过弓闾河,北进两千多里与左贤王部接战,歼敌七万余人,俘虏匈奴屯头王、韩王,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。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。

随后,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,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,兵锋直逼瀚海。经此一战,“匈奴远遁,漠南再无王庭”。

霍去病的封狼居胥,不仅使西汉从此再无匈奴骚扰之忧,而且向世人展示了华夏民族的顶尖武功,奠定了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的底气,意义可谓重大。

“汉人王朝的最高军功,莫过于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”,虽然窦宪阴谋篡汉,在历史上留下恶名,但仅以军功论,窦宪不次于霍去病。

永元元年,窦宪率领北军五校以及黎阳等十二郡骑兵,浩浩荡荡出兵漠北,北伐匈奴。最后汉军在稽落山大破匈奴,“虏众崩溃,单于遁走”,窦宪穷追不舍,去塞三千余里,斩名王以下一万三千级,获生口马羊一百余万头,“八十一部率众降者,前后二十余万”。窦宪意犹未尽,深入虏庭,在燕然山“刻石勒功,纪汉威德”而还。

此后两年窦宪又两次北击,并于金微山大败北匈奴主力,在匈奴牙帐俘虏单于皇太后,匈奴人被迫西迁至乌孙,自此中原以北再无匈奴。

几千年来,“封狼居胥”和“燕然勒石”就一直代表着武将们的最高荣誉。迄今为止,能称得上此荣誉的,除去霍窦二人,也就3人而已——李靖、蓝玉、朱棣。

这项荣誉之所以被列为第一,除了物以稀为贵以外,还在于它的难度,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大患,面对他们,汉人大多数时候都是依靠坚城要塞苦苦抵抗之,有几人能去塞三千里,野战将其击溃?

第二、灭国擒主

功高无过于灭国擒主,对于这一荣誉,武将们也看得极重。司马炎灭吴时,大将王浑就因为益州刺史王浚后发先至,从蜀地直攻至建业,而多次上奏弹劾他,为的就是争这份灭吴首功;隋朝的贺若弼与韩擒虎在朝堂上拔刀相向,争的也是这灭国擒主之功。

历史上灭国擒主最出名的莫过于唐朝名将苏定方了。

永徽六年,高宗李治派程咬金讨伐西突厥,无功而返。程咬金也因畏敌怯战被革职,时年65岁的苏定方临危受命,出兵漠北。

显庆二年,苏定方在曳咥河以一万人大破十万突厥,斩首数万级。后又在金牙山再次大败突厥,斩首数万。苏定方身着戎服,将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“献于乐悬之北”,西突厥灭亡。

灭西突厥后,苏定方又于显庆四年平葱岭,生擒国王阙俟斤都曼,显庆五年夷平百济,生擒国王扶余义慈,龙朔元年征伐高丽,高丽权臣渊盖苏文长子泉男生仅以身免。史书称他“前后灭三国,皆生擒其主”。

如果把高丽算上的话(包围平壤半年,后粮道不继,主动退兵),苏定方仅用了五年时间就灭了四国,效率之高,地域之广,令人叹为观止。要知道西突厥虽然衰落,程咬金也是无功而返。高丽就更不用说了,李世民数次进攻高丽,也未打到过平壤。

单论这份战功,历史名将中无人可出其右。

而之所以把这项荣誉放在第二位,主要是因为它太普遍了,也太参差不齐了,既有苏定方、王翦、徐世绩这样实至名归者,也有冯奉世、班超、王玄策这样滥竽充数者。

第三、入选武庙

武庙,即武成王庙,太公庙,始建于李隆基开元十九年,废止于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,共历657年,入选武庙也成为武将的至高荣誉之一,而且是官方认可的第一荣誉。

但是,民间对于武庙成员的意见却很大。原因有三:

第一,它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。本来入选武庙的标准应该是以军事成就来排名,但对于古代的社会环境来说,除了军事成就之外还有一点也是极为看重,那就是品行,比如白起,他一生征战六国,被誉为“战国四大名将之首”,但因为杀降,曾被赵匡胤移出武庙;比如吴起,创建魏武卒,秦人不敢东向,吊打之,变法强楚,三晋不敢南谋,却因为母死不归杀妻求将,被“肢解于楚”,不克善终,也被移出武庙。

而其他如段韶、李弼、傅永之流,却因为“功业无瑕”而入选。

武庙名将很多时候都是由统治者的主观意愿所决定,是王朝的宣传工具,或者引导方向,不像前两项荣誉那样客观。

第二,它有太多的非武将入选。武庙72将确实水平参差不齐,既有李牧、霍去病、李光弼这样的大神,也有段颎、慕容绍宗、张齐丘这样的水货,更令人无语的是它有很多非军事人员入选。

比如先秦的诸位名将,孙武、田穰苴、孙膑、赵奢等,他们都有自己的军事著作泽被后世,但打过的仗却屈指可数,田穰苴仅打过半仗,就因为军纪严明,不战而屈人之兵,“晋师闻之,为罢去,燕师闻之,度水而解。”

他们还可以说是军事家,其他的如管仲、范蠡、诸葛亮、王猛、张仁亶等,很难跟武将沾边,他们基本都是以相显名,很少亲身参与战事,“功盖诸葛第一人”的前秦名相王猛,辅佐苻坚统一北方,但仅是治国之功,却根本未亲身参与任何战事。

有他们争美,入选武庙作为武将的至高荣誉就大打折扣了。

第三,受限于年代,很多足以入选武庙的名将不能再获得此项荣誉,比如岳飞、徐达、常遇春等。

武庙的最后一次评选是在宋徽宗时期,明朝建立后,因为朱元璋对主祭姜子牙有意见,而罢武庙,立关羽庙,此后武庙就被扫进了故纸堆里。所以,武庙成员中无南宋、元明清时期的名将,这也成为一大遗憾。

因为上述原因,入选武庙的含金量就大大降低了。

第四、画麟阁

画麟阁严格来说并不是武将的荣耀,而是全体人臣的荣耀。

“功成画麟阁”最早源于西汉的麒麟阁十一功臣,甘露三年,西汉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,忆起往昔那些辅佐自己的有功之臣,乃命人画像于麒麟阁,后世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,“功成画麟阁”遂成为人臣荣耀之最。

此后又有两宋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,清朝的紫光阁功臣,画像麟阁。

不过,画麟阁与武庙存在一样的弊端,就是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,不仅参差不齐,滥竽充数者众,而且后期水分太大,稍微有点功绩的臣子皆可画麟阁。

比如云台二十八将,入选的原则并不是完全按照功劳、能力,而是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,如伏波将军马援有大功,却因为是外戚,明帝为避嫌未将其列入;刘秀的表兄来歙功劳也很大,也未被列入,只要和皇室有点亲戚关系的都遗憾落选。

紫光阁功臣作为王朝中期的一份榜单,是水分最大的一个,在不包括开国名将的情况下居然多达280人,其中有平定西域前后一百功臣、平金川前后一百功臣,以及乾隆后期的《平定台湾功臣像》50幅、《平定廓尔喀功臣像》30幅。很多人在历史上籍籍无名,比如巴图、济尔噶尔、纳兰图、巴宁阿等。

真是与乾隆的十全武功一样,名不副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