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
黄帝内经作者及简介(谁写的《黄帝内经》?)

时间:2024-08-04 12:30:39

转载的文章,内容如下:

《黄帝内经》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,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。相传是黄帝与岐伯、雷公、伯高、俞跗、少师、鬼臾区、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,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时期,但也有学者认为成书应在西汉中。

《黄帝内经》共十八卷,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各有九卷、八十一篇。内容包括摄生、阴阳、脏象、经络和论治之道。其成书年代一向有争议,大约是战国至秦汉的作品。成书时间一般有世界记忆计划与三种流传说法:

一、《黄帝内经》是“三坟之书”其中之一,认为是黄帝所写,但黄帝年代各方面不够成熟,可信度较低;

二、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候的著作,北宋程颢[2]、司马光都持这种立场。

因一百六十二篇文章里,从文字、语言、用词、以及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等角度,都不乏春秋战国的背景。因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之久,确实可能包含多种观点、不同习惯的内容。

三、认为《黄帝内经》非一时一人之作,成书时间约在西汉。

《黄帝内经》最早见于《汉书.艺文志》,《汉书.艺文志》作者班固是根据《七略》删其要而成;而《七略》是刘向、刘歆父子,作为图书分类目类来主持的,分工校正方技类,而由李柱国来分工、校正医书,时间是西汉成帝河平三年,也就是公元前26年,而被认为《黄帝内经》最晚也要在公元前26年成书。最早是在司马迁写《史记》的时候,史记中记载不少当代医学,如公乘阳庆、仓公、扁鹊等,但唯独没有记载更为重要的《黄帝内经》,所以被认为不可能早于写《史记》的时代,司马迁是在公元前99年入狱时撰写了史记,从上述推论《黄帝内经》大约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。

还有其它的旁证是,1973年,在马王堆3号墓所出土的简帛医书有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、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、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脉法》、《导引图》等14件医书,而墓主是西汉初年封于长沙的轪侯利仓之子,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,即公元前168年,这些文献较为简略粗糙,例如只有十一经脉,而黄帝内经是十二经脉,从理论的简繁、完善程度上认为,十一经脉要早于十二经脉,也就是完备的《黄帝内经》的成书年代要晚于公元前168年。

《黄帝内经》各篇文章的时间差距,从文字、反映的社会背景、语言特点、音韵学特点来考据,前后时间可能相差几百年之久。

西汉成帝时,刘向等人曾大规模校理古籍,李柱国则负责校理方伎,原书目先载于刘向《别录》,后载于其子刘歆《七略》,今二书已佚,但其目录内容被东汉班固引录于《汉书》〈艺文志〉中,后世仍可以推见其原貌。《汉书艺文志方技略》载有医经、经方、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。其中医经有:

《黄帝内经》十八卷,《外经》三十七卷;

《扁鹊内经》九卷,《外经》十二卷;

《白氏内经》三十八卷,《外经》三十六卷,《旁篇》二十五卷。

这是历史上对《黄帝内经》最早的记录,学者认为《黄帝内经》的编著及命名很可能是成自刘向之手。

在南北朝的时候,《黄帝内经》已经因传抄及战乱而散失,分成《素问》及《针经》两种版本,分别流传。最早对内经进行整理的学者,是晋朝的皇甫谧,他根据《素问》、《针经》及《明堂孔穴》,编著成《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》一书。在《甲乙经》序中,他说:“按《七略》、《艺文志》,《黄帝内经》十八卷,今有《针经》九卷,《素问》九卷,二九十八卷,即内经也,亦有所亡失。”

南北朝时出现了第一本为《素问》作校注的书,作者为全元起。全元起校注的《素问》本,北宋时尚存,以后便散失不见了。今从林亿等所校订的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》中,尚可看到全元起编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。

唐初杨上善将《灵枢》、《素问》的条文,根据内容重新分类,编次成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三十卷。此书虽然早于王冰,但流传不广,对于后世的影响较小,在宋朝时已经失传。

《隋书·经籍志》中记载有黄帝素问九卷,梁八卷;黄帝针经九卷。这个版本应该就是全元起及杨上善所采用的底本,其中有许多重复及错误难解的地方,因此并没有吸引很多医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,在王冰本出现之后,就被取代了。

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内经版本,首推唐代王冰注释的《黄帝内经素问》。王冰深入研究《素问》,对当时通行的版本提出批评[1]并决心进行整理,耗时十二年,在唐朝宝应年间完成出版。王冰以其师的“张公秘本”作为蓝本,补入原本失传的七卷,并参校其它流传版本的《素问》加以整理、注释、编排次序,完成二十四卷的巨著。王冰将原来的内容用黑笔来写,他加上的注释用红笔来写,以区分原文与注释之别。但在后来百年的传抄之下,红字又被写成黑色,何处为王冰注释,又难以区分了。王冰补入第七卷的七篇大论-《天元纪大论》、《五运行大论》、《五常政大论》、《六微旨大论》、《六元正纪大论》、《气交变大论》、《至真要大论》是运气学说的主要依据。

王冰版的素问,后经北宋林亿等重新校著后,称为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》(又称《新校正》本),成为最完整的《素问》善本,也是官方考试的依据。现今流传的《黄帝内经》就是这个版本,金元明清的医家,注解内经时,也都采用这个版本。

内经“刺法论篇第七十二”和“本病论篇第七十三”两篇,在王冰注释时已经失传。北宋林亿校正《素问》时,曾提及当时有《素问亡篇》的流传,刘温舒《素问入式运气论奥》中附有此两篇原文,署为《素问遗篇》。后世大多认为出自唐宋间人伪托。